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猕猴桃溃疡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的检疫鉴定方法,包括样品采集、检测步骤、结果判定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猕猴桃溃疡病菌的检疫和鉴定工作。
Title:Quarantine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Kiwifruit Bacterial Canker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3101-2018《猕猴桃溃疡病菌检疫鉴定方法》是安徽省地方标准,主要用于指导猕猴桃溃疡病菌的检疫与鉴定工作。以下将对标准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猕猴桃溃疡病菌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根据该标准,猕猴桃溃疡病菌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的真菌,其分生孢子梗呈直或稍弯曲,长度通常在50-150微米之间,宽度约为2-3微米。分生孢子为单胞,无色透明,形状多为椭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一般在5-12微米×2-4微米范围内。此外,该标准还描述了猕猴桃溃疡病菌的生长条件,指出它可以在多种培养基上生长,但最适宜的温度范围是20℃至25℃。
标准还提出了具体的检疫鉴定流程。首先需要采集疑似感染植物样本,确保样本的新鲜度和代表性。接着采用显微镜检查法观察样本中的病原体形态特征,这一步骤要求操作人员具备专业的显微镜使用技能。如果初步判断为阳性,则需进一步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扩增等手段确认病原体的具体种类。
值得注意的是,标准特别强调了实验室安全措施的重要性,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废弃物处理、个人防护装备佩戴以及防止交叉污染的方法。这些措施对于保障工作人员健康和维护实验室环境清洁至关重要。
最后,标准还给出了结果报告的要求,即检测机构应出具详细的检测报告,内容涵盖样品信息、检测方法、结果分析及结论等内容,并明确标注检测日期和检测人员签名。
以上是对DB34/T 3101-2018《猕猴桃溃疡病菌检疫鉴定方法》中关键部分的解读,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