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秸秆改良氨化的技术要求、操作方法、质量控制和饲用技术。本文件适用于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通过氨化处理改良后作为饲料使用的技术指导。
Title:Straw Ammoniation and Feed Utiliz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秸秆改良氨化及其饲用技术规范》(DB34/T 3138-2018)是安徽省地方标准,规定了秸秆氨化处理和饲用的技术要求。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稻草、玉米秸等农作物秸秆的氨化处理及后续饲用。通过氨化处理可以提高秸秆的营养价值,增加适口性,满足反刍动物的营养需求。
2. 术语和定义
- 氨化:利用液氨或尿素等含氮化合物对秸秆进行化学处理,使纤维素结构改变,增加可消化养分的过程。
- 氨化效果:指经处理后秸秆的粗蛋白含量提升程度以及消化率改善情况。
3. 材料准备
- 原料选择:应选用新鲜、无霉变的秸秆作为原料。
- 氨源物质:推荐使用尿素,其质量需符合GB/T 2441.1的要求。尿素的添加量一般为秸秆干重的3%-5%。
4. 处理方法
- 按照标准中的操作流程,将秸秆切短至5-10厘米长度,并均匀喷洒定量的尿素溶液,然后密封堆放。堆放环境温度宜控制在20℃以上,堆垛内部温度达到50℃左右时需翻垛一次以保证均匀吸收。
5. 质量检测
- 经过7-10天的处理周期后,需检测秸秆的粗蛋白含量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值。合格的氨化秸秆粗蛋白含量应不低于8%,且感官指标表现为颜色呈棕黄色,具有轻微刺激气味。
6. 饲喂管理
- 氨化秸秆可单独饲喂或与其他饲料混合使用,但要注意逐步过渡,防止因突然大量摄入导致瘤胃酸中毒等问题。
- 日粮中氨化秸秆的比例建议不超过总干物质的50%,并根据动物种类和生长阶段调整配方。
此标准旨在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合理地开展秸秆氨化工作,既减少了资源浪费又提高了养殖效益,同时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预览图若存在模糊、缺失、乱码、空白等现象,仅为图片呈现问题,不影响文档的下载及阅读体验。
当文档总页数显著少于常规篇幅时,建议审慎下载。
资源简介仅为单方陈述,其信息维度可能存在局限,供参考时需结合实际情况综合研判。
如遇下载中断、文件损坏或链接失效,可提交错误报告,客服将予以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