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小麦主要气象灾害的监测指标、监测方法及评估技术。本文件适用于小麦生产过程中气象灾害的监测与评估。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onitoring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Whea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1961-2013《小麦气象灾害监测技术规范》是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小麦种植过程中气象灾害的监测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监测内容与范围
标准明确指出,小麦气象灾害监测应包括干旱、低温冷害、高温热害、大风倒伏和湿渍害等五种主要灾害类型。这些灾害类型的选择基于对安徽省小麦生产影响较大的实际状况。例如,干旱是安徽省小麦生长季节最常见的问题之一,而低温冷害则多发生在春季返青期。
监测站点布设
为了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标准要求在小麦主产区设立固定观测点。每个县至少要设置一个固定观测站,并且这些站点之间需要保持合理的间距以覆盖整个区域。此外,还鼓励利用现有的农业气象站或自动气象站来补充监测网络。
数据采集方法
对于每种气象灾害,标准都规定了具体的数据采集方法和技术要求。比如,在监测干旱时,除了常规的土壤湿度测量外,还需要结合降水记录、蒸发量等信息综合判断;而对于低温冷害,则需记录最低气温及其持续时间等参数。所有数据均要求按照统一格式录入数据库,并定期更新维护。
预警信息发布
一旦发现可能造成严重损失的气象灾害即将发生,应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这一步骤不仅涉及及时性,还包括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标准建议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向农民提供准确可靠的预警服务,以便他们采取相应措施减轻灾害影响。
技术培训与指导
考虑到基层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差异较大,标准特别强调了开展相关技术培训的重要性。组织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教学,帮助农户掌握正确的监测技术和应对策略,这对于提高整体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小麦气象灾害监测技术规范》为安徽省范围内开展小麦气象灾害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有助于促进当地小麦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