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小麦主要病害绿色防控的基本原则、防控策略、主要技术措施及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河南省内小麦生产过程中主要病害的绿色防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ajor Wheat Diseas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1/T 1804-2019《小麦主要病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是河南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小麦病害的绿色防控措施。以下选取了几个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病害监测与预警
规程中强调了病害监测的重要性,要求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定期巡查田间,及时发现病害迹象。特别提到要关注赤霉病、锈病和白粉病等主要病害的发生动态。建议建立病害预测模型,利用气象数据和历史资料来预测病害发生的可能性,以便提前采取防控措施。
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是预防病害的重要手段之一。规程指出,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精选,并使用安全有效的药剂进行拌种或包衣处理。推荐使用生物菌剂或低毒高效的化学药剂,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此外,还应避免使用未经检疫的种子,以防引入新的病原体。
农业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措施包括合理轮作、适期播种、科学施肥等。规程提倡实行小麦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制度,以打破病原菌的连续侵染链。同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避免过早或过晚播种导致的病害高发。另外,增施有机肥和平衡施肥可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型的病害控制方法。规程鼓励推广使用天敌昆虫、微生物制剂等生物防控技术。例如,利用捕食螨控制红蜘蛛等害虫,或者施用木霉菌、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这些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控制病害,还能保护生态环境。
化学防治
尽管强调绿色防控,但在必要时仍需采用化学防治手段。规程规定,在病害达到一定发病程度时才可使用化学药剂,并且要严格遵守农药使用的间隔期和安全间隔期。推荐使用高效低毒的杀菌剂,如三唑类、咪鲜胺类药物,并注意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交替使用,防止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小麦主要病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从多个层面为小麦病害的综合管理提供了科学指导,有助于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