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秋红李生产的园地选择与规划、苗木培育、建园定植、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果实采收等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天津市范围内秋红李的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utumn Red Plum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秋红李生产技术规程》(DB15/T 1681-2019)是由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关于秋红李种植的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栽植密度与方式
标准规定了秋红李的栽植密度为每公顷444株至666株。这一密度的选择是基于秋红李的生长特性以及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需求。合理的栽植密度能够保证树体通风透光,有利于果实的均匀着色和品质提升。
土壤管理
对于土壤管理,标准建议在秋季进行深翻,深度应在30厘米以上。深翻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消灭部分越冬害虫。此外,每年春季应进行一次浅耕除草,以减少杂草对水分和养分的竞争。
施肥方法
秋红李的施肥遵循“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通常在秋季采果后施入,每株成年树施用腐熟有机肥50公斤左右。追肥则根据生长季节的不同需求进行补充,如花前肥、壮果肥等,主要使用氮磷钾复合肥。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是确保秋红李高产优质的重要环节。标准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冬季修剪清除病虫枝、生长期定期检查叶片和果实状况、适时喷洒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化学药剂。特别强调了对黑斑病、流胶病等常见病害的预防工作。
果实采收
果实采收时间直接影响到秋红李的品质。标准指出,当果实达到应有的色泽、硬度和糖度时即可采摘。一般情况下,果实成熟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中旬。采收时应注意轻拿轻放,避免机械损伤,并及时分级包装,防止二次污染。
通过严格执行这些技术规程,可以有效提升秋红李的产量和品质,促进其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