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布局、设施配置及标识设置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河南省内各类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
Title: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 for Emergency Shelter
中国标准分类号:P65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1/T 1754-2019《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是河南省发布的关于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地方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场地选择与规划
5.1 场地选择
应急避难场所应选择在地势平坦、开阔且易于排水的区域,避免选择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例如,不应选在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或洪水淹没的地区。此外,场地需靠近居民区,便于群众快速疏散到达。
5.2 规划布局
应急避难场所内应合理划分功能区,包括但不限于人员安置区、医疗救护区、物资储备区和指挥中心等。各功能区之间应保持适当的距离,确保人流、物流畅通无阻。同时,要预留足够的空间以应对突发事件时可能增加的需求。
设施配置
6.1 基础设施
应急避难场所必须配备基本的生活设施,如供水系统、供电设施及卫生设施。供水系统需保证水质安全,并有足够的储水量;供电设施应具备备用电源;卫生设施则要符合公共卫生要求,防止疾病传播。
6.2 安全防护措施
为了保障人员安全,应急避难场所应当设置围栏或其他物理屏障,并安装监控设备。对于开放式的场所,还需安排专人值守,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另外,应在显眼位置设置清晰醒目的指示标志,方便人们识别方向和找到出口。
维护管理
8.1 日常维护
定期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各项设施进行检查维修,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特别是对于容易损坏的部分,比如屋顶、门窗等,更需要加强日常保养。同时,还应该及时清理垃圾杂物,保持环境卫生整洁。
8.2 应急演练
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应急演练活动,提高大家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通过模拟真实场景下的各种情况,让参与者熟悉逃生路线以及使用相关设备的方法,从而增强自救互救意识。
以上就是DB41/T 1754-2019《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中几个重要的条文及其详细解读。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