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蝉花虫草的栽培环境、菌种制备、栽培方法、管理技术及采收加工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蝉花虫草的人工栽培与生产管理。
Title: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rdyceps cicada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3334-2019《蝉花虫草栽培技术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于2019年发布并实施。该标准规定了蝉花虫草(学名:Isaria cicadae)人工栽培的技术要求,包括环境条件、菌种选择、栽培管理等方面内容。以下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环境条件
标准中明确指出,栽培场所应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通风透气的地方。温度控制在15℃至25℃之间,相对湿度保持在80%到90%范围内。光照强度不宜过高,建议采用散射光或弱光照射。这些环境参数对于保证蝉花虫草正常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二、菌种选择
在菌种选择上,标准强调使用经过国家认可机构鉴定合格的优良品种。要求菌丝体洁白粗壮,无杂菌污染,并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同时,在接种前需对菌种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其纯度和活力符合要求。
三、栽培管理
1. 培养基制备:选用新鲜干净的培养料,如玉米芯、稻壳等作为主要原料,加入适量氮源和微量元素混合均匀后装袋灭菌处理。
2. 接种操作: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流程进行接种,避免外界微生物侵入影响产品质量。
3. 发菌期管理:保持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让菌丝充分生长覆盖整个培养基表面。
4. 出菇期调控:当菌丝长满后适当降低温度并增加空气湿度促进子实体形成。
四、采收与加工
当子实体达到一定长度时即可采收,一般为7-10厘米左右。采收后应及时清洗去除杂质,并按照市场需求规格分级包装储存。此外还应注意防止霉变等问题发生。
以上就是关于DB34/T 3334-2019《蝉花虫草栽培技术规程》中部分内容的具体解读。希望可以帮助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