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鳖共作田间工程建设的技术要求,包括田块选择、工程设计、设施建设及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稻鳖共作模式的田间工程建设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nstruction of Paddy Field Engineering in Rice and Softshell Turtle Co-cultur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稻鳖共作田间工程建设技术规程》(DB34/T 3329-2019)是安徽省地方性标准,旨在规范稻鳖共作模式下的田间工程设计、施工与管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几个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稻田选择与规划
根据标准第5.1条,稻田应选择在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沃且无污染的地方。这一要求确保了稻鳖共作系统能够有效运行,避免因地形复杂或水质问题影响生产效率和生态平衡。此外,还强调了稻田周围环境的安全性,防止外来病虫害侵入。
二、田间工程设施建设
标准第6章对稻鳖共作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 灌溉与排水系统:需建立完善的灌溉渠系和排水网络,保证水源充足且可调控。这不仅有助于维持稻田水分需求,也为鳖类提供了适宜的生活环境。
- 防逃设施:要求设置高度不低于50cm的围栏,并定期检查维护以防止鳖类逃脱。同时,围栏底部埋入地下至少20cm,以防鳖类挖洞逃跑。
- 投喂平台:建议设立固定投喂点,便于管理和减少饲料浪费。平台应高出水面一定距离,确保鳖类安全进食。
三、生态环境保护
第7.1条明确指出,在开展稻鳖共作时必须遵守环境保护原则,不得破坏原有生态系统。例如,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及化肥,提倡采用生物防治措施控制病虫害;合理安排轮作休耕制度,保持土壤健康。
四、日常管理与监测
按照标准第8章的规定,日常管理中需要定期巡查田间设施状况,及时修复损坏部分;记录鳖类生长发育情况以及水稻种植进度,为后续调整管理策略提供依据。另外,还需对水质进行定期检测,包括pH值、溶解氧含量等指标,确保符合鳖类生存条件。
以上内容仅为部分重点条款解读,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相关规定,确保稻鳖共作项目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