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沿淮区域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精确定量栽培的技术要求,包括耕整地、播种、施肥、灌溉、病虫草害防治及收获等环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沿淮区域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的生产管理。
Title:Rice Straw Returning to Field and Precision Quantitative Cultivation Technology Regulations for Wheat - Part 1: Huai River Reg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水稻秸秆还田小麦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规程》第1部分是针对沿淮区域制定的技术规范,其目的是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合理地进行水稻秸秆还田与小麦种植。以下选取其中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条文】“在水稻收获后应立即进行秸秆粉碎处理,确保长度不超过5厘米。”
【解读】这一规定是为了保证秸秆能够均匀覆盖于土壤表面,并且不会影响后续小麦播种的质量。如果秸秆过长,则容易缠绕农机具,影响作业效率,同时也会阻碍小麦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
2. 【条文】“每公顷施用腐熟有机肥2250至3000千克作为基肥。”
【解读】施加适量的有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为小麦提供必要的养分。有机肥的使用量需要根据具体地块情况调整,过多或过少都会对产量造成不利影响。
3. 【条文】“采用机械条播方式播种小麦,行距控制在20至25厘米之间。”
【解读】机械条播能够实现精准播种,有利于提高种子利用率,减少浪费。合理的行距设置有助于小麦植株间通风透光,促进光合作用,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4. 【条文】“小麦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种,缺苗断垄处要补种相同品种的小麦。”
【解读】小麦出苗后的管理非常重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可以避免因缺苗导致减产。通过补种相同品种的小麦,可以使整个田块的长势一致,便于后期统一管理和收获。
5. 【条文】“小麦拔节期追施尿素每公顷225至300千克。”
【解读】拔节期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之一,此时追加氮肥能有效促进茎秆健壮,增强抗倒伏能力,同时也为穗粒数和粒重奠定基础。追肥量需结合土壤测试结果及前茬作物残留养分状况灵活调整。
以上内容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沿淮区域水稻秸秆还田与小麦栽培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环节和技术要点,希望对广大农户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