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沥青砂处治水泥路面裂缝的技术要求、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及验收标准。本文件适用于采用沥青砂材料对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进行处治的工程。
Title:Technical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for Treating Cement Pavement Cracks with Asphalt Sand
中国标准分类号:P 62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2832-2017《沥青砂处治水泥路面裂缝技术实施指南》是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沥青砂材料在水泥路面裂缝处治中的应用。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入解读:
材料要求
第5.1条:沥青砂应采用符合JTG F40规定的道路石油沥青,并且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和延度等指标需满足设计要求。
解读:此条款强调了沥青的选择必须严格遵循国家相关规范,确保其性能稳定可靠。针入度反映沥青的硬度,软化点体现耐热性,而延度则表明其低温下的变形能力。这些参数直接关系到沥青砂的使用寿命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第5.2条:集料应选用坚硬、耐磨、洁净的石料,粒径范围为0.075mm至2.36mm之间,且级配应符合表1的规定。
解读:选择合适的集料是保证沥青砂质量的基础。坚硬的石料能够承受车辆荷载带来的冲击力,避免因磨损导致结构失效。同时,精确控制粒径分布有助于形成均匀致密的混合物,提高整体强度与稳定性。
施工准备
第6.1条:施工前应对原有裂缝进行全面清理,包括去除松散物质、油污等污染物,并保持表面干燥。
解读:良好的基层状况是成功修补的前提条件。彻底清除裂缝内的杂质可以增强新旧材料之间的粘结力,防止水分侵入引发二次损害。此外,确保施工区域干燥也有助于沥青砂更好地附着。
铺筑工艺
第7.3条:摊铺厚度宜控制在15mm~25mm范围内,分层摊铺时每层厚度不宜超过15mm。
解读:合理的摊铺厚度不仅能够节省成本,还能有效提升路面平整度。过厚或过薄都会影响最终效果,比如过厚可能导致开裂,而过薄则难以达到预期防护目的。分层施工则有利于控制每一步骤的质量,便于检查调整。
质量检验
第8.1条:完工后应对沥青砂层进行外观检查,不得有明显裂缝、空鼓现象;并检测压实度不低于93%。
解读:通过直观检查可以快速发现潜在问题,如裂缝可能预示着施工过程中存在缺陷;空鼓则会影响长期使用效果。压实度作为衡量施工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反映了材料间结合紧密程度,直接影响到抗压能力和耐久性。
以上内容基于DB34/T 2832-2017标准进行了提炼与阐述,希望能帮助理解和执行该标准的具体操作细节。在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方案,以确保最佳修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