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的检疫鉴定方法,包括样品采集、病害症状观察、病原菌分离与培养、形态学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玉蜀黍赤霉的检疫检测和实验室鉴定。
Title:Quarantine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Corn Gibberell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2814-2017《玉蜀黍赤霉检疫鉴定方法》是安徽省地方标准,主要用于规范玉蜀黍(即玉米)中赤霉病菌的检测与鉴定。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从进境、过境以及国内流通的玉米及其制品中对玉蜀黍赤霉菌的检测和鉴定。这一规定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场景,确保了在不同贸易环节都能有效执行。
2. 术语和定义:
- 玉蜀黍赤霉菌:指引起玉米赤霉病的主要病原真菌。
- 显微镜检查: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样本中的特定形态特征以确认病原体的存在。
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样品应具有代表性,并且数量足够用于检测。
- 样品需尽快送至实验室,在运输过程中避免污染或损坏。
4. 检测步骤:
- 初步筛选:通过肉眼观察是否有典型的病害症状如腐烂、变色等。
- 分离培养:将疑似感染部分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上进行纯化培养。
- 镜检鉴定:使用显微镜观察孢子形态、大小及排列方式等特征来确定是否为玉蜀黍赤霉菌。
5. 结果判定:
- 若发现符合玉蜀黍赤霉菌特性的微生物,则判定为阳性;反之则为阴性。
- 对于不确定的结果需要重复实验或者采用其他技术手段进一步验证。
6. 报告撰写:检测完成后应及时出具书面报告,包括但不限于样品信息、检测过程、结果描述等内容,并由专业人员签字确认。
以上是对DB34/T 2814-2017《玉蜀黍赤霉检疫鉴定方法》中重要条文的简要解读。该标准对于保障粮食安全、防止有害生物传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