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曼氏无针乌贼增殖放流的技术要求,包括苗种来源、质量要求、放流选址、放流时间与方法、放流效果评估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内开展的曼氏无针乌贼增殖放流活动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tock Enhancement and Release of Water Organisms - Sepiella maindroni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3627-2019《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曼氏无针乌贼》是一项针对特定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的技术指导文件。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放流苗种质量要求
根据标准中的规定,曼氏无针乌贼的放流苗种需满足以下条件:
- 健康状况:苗种应无明显病害、畸形或损伤,体表光滑无寄生虫。
- 规格一致性:苗种规格应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一致,以确保放流后的生存率和适应性。
- 活力检测:通过观察苗种的活动能力、反应速度等指标来评估其活力。
放流环境选择
标准指出,放流环境的选择至关重要,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 适宜的栖息地:选择适合曼氏无针乌贼生长和繁殖的海域,如泥沙混合底质的浅海区域。
- 水质条件:确保放流水域的溶解氧、盐度、温度等环境因子符合曼氏无针乌贼的生存需求。
- 生态平衡:避免在过度捕捞或生态系统失衡的区域进行放流。
放流时间和数量
关于放流的时间和数量,标准建议:
- 最佳放流时间:通常选择春季或秋季,此时水温适中,有利于苗种的存活和成长。
- 合理放流数量:放流数量应根据目标海域的承载能力和生态恢复需求来确定,避免过量放流导致资源浪费或生态失衡。
放流方法和技术
在放流方法上,标准推荐使用以下技术:
- 逐步释放:将苗种分批次放入水中,以减少对环境的冲击。
- 监测与记录:在放流过程中及之后,对苗种的存活率、分布情况等进行持续监测,并做好详细记录。
- 环境保护措施:采取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防止放流过程对周围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以上是对DB37/T 3627-2019标准中有关曼氏无针乌贼增殖放流部分的重要条文解读,旨在为相关工作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