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山东省生态河道评价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结果应用。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内生态河道的评价工作,为河道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依据。
Title:Evaluation Standard for Ecological Rivers in Shandong Province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山东省地方标准《DB37/T 3081-2017 生态河道评价标准》是指导和规范山东省内河道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的重要依据。该标准从多个维度对生态河道的评价指标进行了系统规定,下面我将选取其中一些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河道水文状况评价
标准中明确指出,河道水文状况是衡量生态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具体要求包括:河道流量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以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对于不同类型的河道,其最低生态需水量有不同的量化标准。例如,平原河流通常需要保证全年平均流量不低于某一阈值,而山区河流则可能更注重季节性流量的变化规律。此外,还强调了监测频率及方法,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水质状况评价
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到河道内生物群落的生存状态。标准提出了具体的水质参数限值,如溶解氧浓度、氨氮含量等,并根据不同功能区划设定了差异化的达标要求。比如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河道,其水质必须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Ⅱ类及以上级别;而对于农业灌溉用水区域,则可适当放宽至Ⅲ类标准。同时,还特别提到要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及时掌握变化趋势并采取相应措施。
生物多样性评价
生物多样性是反映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一个综合性指标。本标准从物种丰富度、种群密度以及栖息地连通性等方面给出了详细的评估细则。一方面,要求调查记录各类动植物种类及其分布情况;另一方面,则关注人为活动对自然生境的影响程度。特别是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标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比如划定核心保护区,限制或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行为。
河岸带植被覆盖度评价
河岸带植被不仅能够固定土壤防止侵蚀,还能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来源和庇护场所。因此,标准中专门设置了关于河岸带植被覆盖率的目标值。一般情况下,要求裸露土地面积不得超过总面积的10%,并且优先选择本地乡土树种进行绿化工程。此外,还提倡采用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方式来进行植被重建工作,力求最大程度地还原原有生态格局。
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除了上述自然生态方面的考量之外,《DB37/T 3081-2017》也兼顾到了社会经济效益层面的需求。它鼓励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实现防洪排涝能力提升的同时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水平。同时,还倡导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便于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与协作管理。
总之,《DB37/T 3081-2017 生态河道评价标准》是一部全面系统的指导文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当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项条款,共同推动山东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生态河道建设事业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