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氯化苄行业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工作程序和内容、文件管理、持续改进等。本文件适用于氯化苄行业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与自查,也可用于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
Title:Implementation Guide for Accident Hidden Trouble Investigation and Governance System of Benzyl Chloride Industry Enterprises
中国标准分类号:X7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1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3282-2018《氯化苄行业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实施指南》是山东省地方标准,旨在指导氯化苄行业企业构建科学有效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机制。以下选取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关于隐患排查的组织与职责
标准明确要求企业应成立专门的隐患排查治理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成员包括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技术骨干。这一体系强调了领导层在隐患排查中的主导作用,确保从决策到执行都有清晰的责任划分。同时,要求建立逐级负责制,各级管理人员需对其管辖范围内的隐患排查工作负责,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隐患排查的频次与方式
根据标准规定,企业应制定详细的隐患排查计划,定期开展全面排查。具体而言,车间班组每周至少组织一次自查,部门每月至少组织一次检查,而企业层面则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综合排查。此外,还特别强调了在特殊时段如节假日前后、设备大修期间等重点时期的专项排查。对于排查方式,提倡采用日常巡查、专业检查和季节性检查相结合的方法,确保不留死角。
三、隐患分级与治理
标准将隐患分为一般隐患和重大隐患两类,并给出了具体的判定标准。一般隐患是指危害程度较低、整改难度较小的问题;而重大隐患则是指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或需要较大投入才能解决的风险点。针对不同级别的隐患,要求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一般隐患应立即整改,若无法即时完成则需制定临时防护措施并限期整改;重大隐患则需制定详细的整改方案,经专家评审后实施,并由专人负责跟踪落实直至销号。
四、信息记录与持续改进
为了保证隐患排查工作的有效性,标准要求所有排查活动都必须做好详细记录,包括时间、地点、发现的问题、整改措施及责任人等信息。这些记录不仅有助于追溯问题来源,也为后续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鼓励企业建立隐患数据库,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隐患管理的动态更新。此外,还要求定期对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完善工作机制,形成闭环管理流程。
以上四个方面构成了该标准的核心内容,为企业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提供了明确指引。通过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预防事故发生,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