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利用绿盲蝽性信息素进行测报的技术要求,包括诱捕器的设置、监测方法和数据分析。本文件适用于农业领域中绿盲蝽的监测与防控。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onitoring Green Blind Bug Using Pheromon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3552-2019《利用绿盲蝽性信息素测报绿盲蝽技术规范》是一项山东省地方标准,旨在通过使用绿盲蝽性信息素监测和预测其种群动态,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 绿盲蝽:属于半翅目盲蝽科的一种害虫,主要危害棉花、大豆等作物。
- 性信息素:由雌性个体释放的一种化学物质,能够吸引雄性个体用于交配。
性信息素诱捕器的选择与设置
- 诱捕器类型:推荐使用粘胶板式或笼式诱捕器。这些诱捕器设计合理,能有效捕捉目标昆虫而不损伤其身体,便于后续数据分析。
- 设置密度:每公顷设置10-15个诱捕器,确保覆盖整个监测区域。具体数量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如田块大小、地形特点等因素。
- 安装高度:诱捕器底部距地面约60厘米,以模拟自然环境中雄虫飞行高度,提高捕捉效率。
数据记录与分析
- 定期检查:每隔3天检查一次诱捕器,记录被捕获的绿盲蝽数量及性别比例。及时清理诱捕器上的非目标昆虫或其他杂物。
- 数据处理:将收集到的数据整理成表格形式,绘制趋势图。通过分析连续多期的数据变化情况,判断绿盲蝽种群的发展趋势。
- 预警机制:当某段时间内诱捕数量突然增加时,应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户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防治建议
- 综合防治:结合农业措施(如轮作倒茬)、物理方法(如灯光诱杀)以及生物防治手段共同作用,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 适时用药:根据预测结果,在关键时期施药控制虫口密度,避免病虫害暴发造成经济损失。
以上内容是基于DB37/T 3552-2019标准的重要部分进行了简要说明,并对其核心内容进行了深入剖析。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