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智能化交通管理设施的防雷技术要求、设计原则、施工与验收以及维护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范围内智能化交通管理设施的雷电防护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Lightning Protection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Facilities
中国标准分类号:P61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3222-2018《智能化交通管理设施防雷技术规范》是山东省地方标准,主要规定了智能化交通管理设施的防雷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的技术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防雷分类与分级
标准明确将智能化交通管理设施分为A、B、C三类,并依据设施的重要性、使用性质和遭受雷击的可能性进行分级。例如,A类设施通常包括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等关键设备,其防护等级要求最高。这一定级有助于根据设施的不同需求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接地装置
对于接地电阻的要求非常严格,特别是A类设施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欧姆。此外,接地装置应采用联合接地方式,确保所有电子设备共用同一接地体,以减少电位差引起的干扰。同时,接地线的选择也需满足耐腐蚀性和机械强度的要求。
屏蔽与布线
为了防止电磁干扰,标准强调了屏蔽措施的重要性。比如,在电缆铺设时应尽量选择屏蔽电缆,并且电缆的屏蔽层需要两端接地。另外,信号线与电源线应当分开敷设,避免相互影响。对于室外布线,则建议采用埋地方式,以提高线路的安全性。
防雷器件选型
标准还对防雷器件的选择提出了具体指导。如SPD(电涌保护器)应根据所在区域的雷电活动强度来确定型号,且必须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安装位置上,SPD一般设置在电源入口处以及信号输入输出端口附近,以便及时泄放雷电流。
检测与维护
定期检测是保证防雷效果的重要环节之一。标准要求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包括但不限于接地电阻测试、SPD状态评估等项目。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确保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智能化交通管理设施防雷技术规范》从多个角度出发,为保障智能化交通管理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企业和施工单位在实施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此规范执行,以达到最佳防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