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奶牛场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控的技术要求,包括疫病监测、卫生管理、消毒措施、免疫接种及疫情处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内奶牛场布鲁氏菌病的预防与控制。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Brucellosis in Dairy Farm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2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3124-2018《奶牛场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控技术规范》是一项山东省地方标准,旨在指导奶牛场科学、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这项标准对于保障奶牛健康、牛奶质量安全以及公共卫生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的重要条文解读
1. 疫苗接种
标准中明确规定,奶牛场应根据当地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状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初次免疫应在犊牛6月龄时进行,之后每年进行一次加强免疫。疫苗的选择应当基于当地疾病流行情况及兽医部门的建议。这一规定强调了疫苗接种的时间节点和频率,有助于形成持续有效的免疫屏障。
2. 检疫与淘汰
对所有引进的奶牛必须进行布鲁氏菌病检疫,只有检疫合格的奶牛才能入场饲养。对于检测出阳性的奶牛,应立即隔离并淘汰处理,防止病原扩散。这一措施能够有效切断疾病传播链,保护整个牛群的安全。
3. 圈舍管理
要求牛舍布局合理,确保通风良好、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粪便并妥善处理,避免病原体残留。此外,还应设立专门的消毒通道,进出人员需严格遵守消毒程序。良好的圈舍管理和严格的卫生措施是预防疾病发生的基础。
4. 饲料与饮水管理
保证饲料来源安全可靠,不得使用未经检验或已知含有布鲁氏菌污染风险的饲料。同时,提供清洁充足的饮用水,并定期对饮水设备进行清洗消毒。这些细节上的把控有助于减少间接接触感染的可能性。
5. 人员防护
从事奶牛养殖工作的人员必须接受相关培训,了解布鲁氏菌病的危害及其防控知识。工作中要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等,并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比如勤洗手、不随意触摸眼睛鼻子等敏感部位。通过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个人防护意识,可以进一步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以上几点只是该标准众多条款中的几个关键部分,但它们涵盖了从预防到治疗再到日常管理等多个环节,构成了完整的防控体系。遵循这些规定不仅能够有效控制布鲁氏菌病的发生与发展,还能促进奶牛产业健康发展,维护消费者权益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