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高质量小麦种子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条件、种子生产技术要求、病虫草害防治、收获与贮藏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内高质量小麦种子的生产及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High-quality Wheat Seed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04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3110-2018 高质量小麦种子生产技术规程》是山东省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小麦种子的生产过程,提高种子的质量。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种子生产基地的选择与管理
条文解析:标准要求种子生产基地应选择在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沃且无污染的区域。同时,生产基地周边需要保持一定距离,避免与其他作物混种,以防止品种间的杂交。
详细解读: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对于确保小麦种子的纯度至关重要。平坦的地势有助于机械化作业,而良好的灌溉和排水系统则能有效控制水分供应,避免因积水导致的病害发生。此外,远离其他作物种植区可以减少异花授粉的风险,从而保证种子的遗传特性稳定。
2. 品种选用与种子处理
条文解析:规定了种子应当选用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优良品种,并且种子纯度不得低于99%,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85%。种子处理包括晒种、浸种以及药剂拌种等步骤。
详细解读:选用经过权威机构认证的小麦品种是保障产量的基础。高纯度和净度能够确保播种后幼苗整齐一致,增强抗逆能力。发芽率指标反映了种子的生命活力,在播种前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如晒种可促进种子呼吸作用,提高出苗率;浸种则有利于缩短萌发时间;药剂拌种则是预防地下害虫及病原菌侵袭的有效手段。
3. 播种技术要点
条文解析:建议采用机械精量播种方式,行距控制在20~25厘米之间,播深以3~5厘米为宜。根据不同区域气候条件确定最佳播期,一般秋播时间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详细解读:机械播种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能实现精准施肥和合理密植。适宜的行距既能充分利用光照资源,又便于后期田间管理和收获操作。播种深度直接影响到种子能否顺利扎根成活,过浅易受冻害或干旱影响,过深则会延缓出土速度。适时播种则关系到整个生育期内光温水气等生态因子的最佳匹配,直接影响最终产量。
4. 病虫害防治策略
条文解析:强调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提倡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定期巡查田间情况,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控制。
详细解读: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是成功防控病虫害的关键。利用天敌昆虫或其他物理方法作为主要手段,辅以低毒高效的农药喷洒,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加强栽培管理,比如轮作倒茬、增施有机肥料等也能从源头上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5. 收获与贮藏管理
条文解析:当小麦籽粒含水量降至12%以下时即可开始收获,使用联合收割机完成脱粒工作。入库前需再次清选,并将种子水分含量控制在安全水平内(通常不超过13%)。
详细解读:过早或过晚收获都会对品质造成不利影响。及时收获可以保留更多的营养成分,降低破碎率。先进的脱粒设备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并减少损失。妥善保存种子同样重要,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会加速老化进程,影响其后续繁殖性能。因此,保持恒定的温度和适度的空气流通对于延长种子寿命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