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鸭细小病毒感染的病毒分离与鉴定技术的方法和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鸭细小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和技术研究。
Title:Diagnostic Techniques for Duck Parvovirus Infection - Part 1: Virus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2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3129.1-2018《鸭细小病毒感染诊断技术 第1部分:病毒分离鉴定》是一项山东省地方标准,为鸭细小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提供了规范化的操作指南。以下将从标准中的关键内容出发,对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标准适用范围
该标准适用于鸭细小病毒(Duck Parvovirus)感染的诊断,尤其是通过病毒分离与鉴定的方法来确认是否存在病毒感染。这一部分主要关注的是病毒学检测手段,而非血清学或分子生物学方法。
病毒分离的基本要求
1. 样品采集
样品应取自发病初期或急性期的鸭子,包括脑组织、肝脏、脾脏等器官。样品需保持新鲜,并尽快送至实验室处理以保证病毒活性。
2. 细胞培养系统的选择
使用敏感性高的细胞系如鸭胚成纤维细胞(DEF)作为宿主细胞。这些细胞能够支持鸭细小病毒的有效复制,从而提高分离效率。
3. 接种及孵育条件
将采集到的新鲜样品匀浆后直接接种于已准备好的细胞培养瓶中,在37℃条件下培养观察。通常在48小时左右开始出现细胞病变效应(CPE),表现为细胞圆缩、脱落等现象。
病毒鉴定方法
1. 形态学观察
利用电子显微镜检查培养物中是否有典型的细小病毒颗粒,其直径约为20nm左右,呈二十面体对称结构。
2. 免疫荧光试验(IFA)
使用特异性抗鸭细小病毒抗体标记培养物中的病毒抗原。阳性结果表现为绿色荧光斑点分布于细胞内或表面。
3. PCR检测
提取培养物DNA后采用特异性引物扩增病毒基因片段,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产物大小是否符合预期值来验证病毒存在。
注意事项
-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污染。
- 不同批次实验间应设立阴性和阳性对照组以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 实验废弃物需按照生物安全规定妥善处置,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以上是对DB37/T 3129.1-2018标准中关于鸭细小病毒感染诊断技术部分内容的重点解析。此标准对于保障养鸭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相关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权威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