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的术语和定义、总体要求、工艺设计、配套设施、施工验收、运行维护及监测评估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内以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和地表水体水质改善为目的的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的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
Title: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Water Quality Purification Engineering of Constructed Wetlands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6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3394-2018 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技术指南》是山东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人工湿地的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以提高其对污水的净化效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设计阶段
6.1 总体设计要求
- 湿地类型选择:根据处理水质的不同需求,可以选择表面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或复合型人工湿地。标准建议对于高污染负荷的工业废水宜采用潜流式人工湿地。
- 植物配置:应选用本地适应性强、根系发达的植物种类,如芦苇、香蒲等。植物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其生态功能,还要兼顾景观效益。
施工阶段
7.2 基础设施建设
- 防渗措施:为防止地下水污染,需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可以使用HDPE膜作为防渗层,并确保接缝处密封良好。
- 填料铺设:填料的选择至关重要,通常使用砂石、砾石等多孔材料。填料的粒径大小应均匀分布,以利于水流畅通并提供足够的微生物附着面积。
运行与维护
8.3 日常管理
- 定期监测:应对进出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包括COD、BOD5、氨氮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运行参数。
- 植物修剪:定期修剪过密或枯死的植物,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促进植物健康生长。
- 污泥清理:当填料层表面沉积过多污泥时,应及时清理,避免影响系统性能。
维护保养
9.1 设施检修
- 检查频率: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重点检查防渗设施是否完好,管道是否有堵塞现象。
- 应急准备:制定应急预案,一旦发生故障能够迅速响应,减少损失。
通过遵循这些规定,可以有效提升人工湿地系统的效率,实现良好的水质净化效果。同时,也强调了持续监测的重要性,只有不断优化操作流程,才能确保长期稳定地发挥环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