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小西葫芦花叶病毒病的防治原则、农业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及化学防治措施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小西葫芦花叶病毒病的综合防治。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ontrol of Diseases and Pests of Facility Vegetables - Part 9: Mosaic Virus Disease of Small Zucchini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3414.9-2018《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 第9部分:小西葫芦花叶病毒病》是山东省地方标准的一部分,该标准为设施栽培中小西葫芦花叶病毒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了详细的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病害识别与诊断
1. 症状描述:标准明确指出,小西葫芦花叶病毒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叶片上出现黄绿相间的斑驳、叶片皱缩变形以及植株生长缓慢。这些症状在高温高湿条件下会加剧,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和产量。
2. 病原鉴定:标准强调通过田间观察结合实验室检测来确认病原。通常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或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来检测病毒的存在及其浓度,确保诊断准确无误。
综合防控措施
1. 农业防治
- 选用抗病品种:建议种植单位优先选择经过认证的抗病品种,以减少病害发生几率。
- 合理轮作:实行非寄主植物轮作制度,避免连续种植易感作物,降低土壤中病原体积累量。
- 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及病残体,并集中处理,防止病害传播扩散。
2. 物理防治
- 覆盖防虫网:在棚室内安装40目以上的防虫网,阻止蚜虫等传毒媒介进入,有效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 高温闷棚:夏季休棚期间可利用太阳能进行高温闷棚处理,杀灭部分潜伏于土壤中的病原物。
3. 化学防治
- 药剂使用原则:应严格按照农药标签说明使用,控制用药次数与剂量,避免产生抗药性。推荐使用的药剂包括吡虫啉、啶虫脒等对蚜虫有效的杀虫剂。
- 适时喷洒:当发现中心病株时立即采取行动,在发病初期即开始喷雾治疗,间隔7-10天重复一次,直至病情得到控制为止。
4. 生物防治
- 鼓励使用天敌昆虫如瓢虫、草蛉等捕食蚜虫,同时也可以考虑应用微生物制剂如核型多角体病毒(NPV),专门针对特定种类的害虫进行控制。
注意事项
- 在实施任何防治措施之前都需做好充分准备,包括了解当地气候条件、病虫害发生规律等信息;
- 所有操作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培训,熟悉各项技术和安全规范;
- 定期监测田间情况,根据实际效果调整方案,确保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以上内容基于DB37/T 3414.9-2018标准进行了提炼与分析,旨在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中的相关规定,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小西葫芦花叶病毒病的发生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