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奶牛育种的技术要求、选种选配、繁殖管理及档案记录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区域内奶牛养殖场的育种管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Dairy Cattle Breeding Management Part 1: Breed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50.1-2019《奶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 第1部分:育种》是北京市地方标准,为奶牛育种提供了系统的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核心繁殖指标
标准中明确指出,奶牛场应保持较高的繁殖效率,具体要求如下:
- 情期受胎率:不低于45%,这意味着每100个情期至少有45头牛成功受孕。
- 年总受胎率:不低于85%,即每年每100头适繁母牛至少有85头成功受孕。
这些指标反映了奶牛场的繁殖管理水平,对于维持和提高群体生产性能至关重要。
繁殖管理措施
标准强调了科学的繁殖管理措施:
- 发情鉴定:每天至少进行两次发情观察,使用直肠检查法或超声波诊断法确认排卵情况。
- 配种时间:在确定排卵后12至24小时内进行人工授精,确保最佳受胎机会。
- 冷冻精液质量控制:冷冻精液解冻后活力应不低于0.35,确保精子活动能力。
这些措施能够有效提升配种成功率,减少无效劳动。
遗传改良计划
标准还提出了遗传改良的具体策略:
- 核心群建设:选择体质健康、生产性能优异的个体作为核心群成员,比例约为10%到15%。
- 选种选配:根据体型外貌评分、生产记录及系谱信息综合评估,采用指数选择法确定最佳配对方案。
- 持续监测与评估:定期对群体遗传进展进行跟踪分析,及时调整改进措施。
通过实施上述计划,可以逐步实现群体整体生产性能的稳步提升。
以上内容涵盖了该标准中的重点内容,旨在帮助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执行相关技术规范,从而促进奶牛养殖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