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预拌混凝土生产、运输、交付及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和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内预拌混凝土的生产、供应及相关质量管理活动。
Title:Code for Quality Management of Ready-Mixed Concrete
中国标准分类号:Q31
国际标准分类号:91.10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385-2019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规程》是北京市地方标准,规定了预拌混凝土从原材料到生产、运输以及使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要求。以下选取几个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1. 原材料质量控制
第4.2条规定:水泥应选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产品,并需提供合格证明文件。解读:此条款强调了水泥作为混凝土主要成分的重要性。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水泥可以确保其性能稳定,同时提供合格证明文件有助于追溯材料来源及检测数据,保障工程安全。
2. 配合比设计
第5.3条指出:配合比设计应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条件确定,并经试验验证后方可使用。解读:合理的配合比设计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强度及耐久性。通过试验验证能够确保设计的配合比满足实际施工需求,避免因设计不当导致质量问题。
3. 出厂检验
第6.2条明确要求:每盘混凝土均需进行出厂检验,包括坍落度、扩展度等指标。解读:出厂检验是保证产品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通过对每一盘混凝土进行严格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可能存在的问题,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施工现场。
4. 运输与交付
第7.4条规定:运输过程中应保持搅拌筒正常运转,确保混凝土不离析、不失水。解读: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的状态直接关系到其最终浇筑效果。保持搅拌筒运转不仅有利于维持混凝土均匀性,还能有效防止水分流失或骨料分离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
5. 交货验收
第8.2条提到:施工单位应对到达现场的混凝土进行检查验收,确认符合要求后方可接收。解读:交货验收环节对于确保混凝土质量至关重要。施工单位需要仔细核对相关参数是否达标,如坍落度、含气量等,只有当这些指标均达到标准时才能予以接收,这一步骤有助于防范潜在风险。
以上内容仅为部分重点条款的解读,整个规程涵盖了更为详尽的内容,旨在全面规范预拌混凝土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