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建设工程第三方监测的基本要求、监测方案制定、监测方法、数据处理与分析、监测成果及信息化施工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建筑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等建设项目的第三方监测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ird-party Monitoring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建设工程第三方监测技术规程》DB11/T 1626-2019是北京市地方标准,为确保建设工程的安全与质量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导。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入解析:
1. 监测项目:该标准明确了不同阶段应进行的监测内容。例如,在基坑开挖阶段需重点监测支护结构变形、地下水位变化等。这些项目的设置旨在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2. 监测频率:对于不同类型的监测对象,规定了相应的监测频次。如在土方开挖期间每日至少一次,而在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可适当减少至每周一次。合理安排监测频率有助于节约成本同时保证数据的有效性。
3. 报警值设定:标准中明确要求根据设计要求及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各监测点的预警限值。当实际测量结果接近或超过此值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通知相关单位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4. 资料归档管理:强调所有监测数据必须完整记录并妥善保存。包括但不限于原始观测记录表、分析报告以及最终结论等内容。这样做不仅便于日后查阅,也为后续类似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
5. 人员资质要求:从事第三方监测工作的技术人员需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并通过考核认证。这保证了整个监测过程的专业性和准确性,从而提高工程质量控制水平。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解读可以看出,《建设工程第三方监测技术规程》DB11/T 1626-2019从多个角度规范了第三方监测行为,对于保障建筑工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该标准执行各项操作流程,以实现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