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榛实象(Curculio neocastaneae)的防治技术,包括监测、预防和控制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榛树种植区榛实象的综合防治。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ontrol of Curculio neocastanea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2362—2019《榛实象防治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榛实象防治的技术标准。这项标准从监测预警、防治方法到管理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为榛子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标准中提到,榛实象的监测应以田间调查为主,通过观察榛子果实受害情况来判断虫害发生程度。具体来说,在榛子开花后30天左右开始第一次调查,之后每隔7-10天进行一次,直至收获期结束。如果发现有5%以上的榛子受到危害,则需要立即采取措施。
在防治方面,物理防治是一种有效手段。例如,在成虫产卵期前,使用防虫网覆盖树冠可以阻止成虫进入产卵,从而减少下一代幼虫的数量。此外,还可以利用性诱剂诱杀雄虫,干扰其交配行为,降低种群密度。
化学防治也是重要的防控手段之一。在选择药剂时,应优先考虑高效低毒的产品,并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一般而言,在成虫羽化高峰期喷洒一次即可达到较好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不同类型的农药应该轮换使用。
生物防治也是一种环保型的选择。比如释放寄生蜂等天敌昆虫来控制榛实象的数量。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抑制害虫的增长,而且对环境无污染,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
最后,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还应当建立健全档案制度,记录每次监测结果以及采取的各项防治措施,以便日后查阅和总结经验教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管理水平,也有助于推广先进技术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