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茎瘤芥根肿病的栽培措施控制技术要求,包括土壤管理、品种选择、轮作制度、播种管理、田间管理和病害监测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重庆市范围内茎瘤芥根肿病的防控及生产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ntrol of Clubroot in Stem Mustard by Cultivation Measur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0/T 933-2019《栽培措施控制茎瘤芥根肿病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重庆地区茎瘤芥种植的技术规范,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有效防控根肿病。以下为规程中的重要条文及详细解读:
【条文】4.1 种子处理:播种前应选用抗病品种,并采用温汤浸种法进行种子消毒,具体操作为将种子置于50℃至55℃的热水中浸泡10分钟。
【解读】此条强调了种子选择和处理的重要性。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病害的基础,而温汤浸种能够杀死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原菌孢子,减少初侵染源,从而降低发病率。
【条文】4.2 轮作制度:实行与非十字花科作物至少两年以上的轮作,避免连作。
【解读】根肿病病原菌主要寄生在十字花科植物上,长期在同一地块种植会导致病原菌积累。通过轮作可以切断病原菌的生活史,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这是防治根肿病最有效的农业措施之一。
【条文】4.3 土壤改良:对于酸性土壤,每亩施用熟石灰75kg~100kg调节pH值至6.5~7.5之间;同时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
【解读】根肿病病原菌喜酸性环境,在适宜条件下繁殖迅速。合理调整土壤pH值可抑制病原菌生长发育。此外,增施有机肥不仅能提供养分,还能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条文】4.4 水分管理:灌水时避免大水漫灌,提倡沟灌或滴灌;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解读】过量灌溉容易造成土壤通气不良,有利于病原菌侵染根部。采用节水灌溉方式不仅节约水资源,还能保持土壤适度干燥,不利于病原菌生存。同时,雨后及时排水有助于减轻渍害对植株的危害程度。
以上内容摘自DB50/T 933-2019标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