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绿色食品优质中稻生产的产地环境、品种选择、播种育秧、大田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及收获储藏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重庆市范围内绿色食品优质中稻的生产。
Title:Green Food - Production Technology Specifications for High-quality Intermediate Ric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0/T 241-2019《绿色食品 优质中稻生产技术规范》是重庆市地方标准,旨在指导绿色食品优质中稻的规范化生产。以下为该标准中的重要条文及其详细解读:
一、产地环境要求
1. 大气质量:产地的大气环境质量应符合GB 3095中的一级标准。这意味着产地周围不能有工业污染源,如化工厂、燃煤电厂等排放有害气体的企业。
2. 水质条件:灌溉用水的水质需达到GB 5084中的规定。这表明水源不得含有重金属超标或其他有毒物质,确保水稻生长过程中不会受到污染。
3. 土壤状况:土壤环境质量须满足GB 15618中的二级标准。土壤pH值应在适宜范围,有机质含量充足,且无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
二、品种选择与处理
1. 选用良种:应选择通过国家或地方审定的优质、高产、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水稻品种。例如,可以选择生育期适中、穗粒数多、结实率高的品种。
2. 种子处理: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精选和消毒处理。先将种子晾晒1-2天,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再用浸种剂浸泡一段时间以预防病害。
三、栽培管理
1. 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一般情况下,行距保持在20-25厘米之间,株距控制在15-20厘米左右。
2. 科学施肥:基肥施用量占总施肥量的70%,追肥分蘖肥和穗肥各占15%。肥料种类以有机肥为主,配合使用适量化肥,并注意氮磷钾比例均衡。
3. 水分管理:采用湿润育秧法,移栽后保持浅水层促进返青分蘖,孕穗至抽穗期间保持深水层防止早衰,后期逐渐减少灌水量直至自然落干。
四、病虫害防治
1. 物理措施: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成虫,设置防虫网阻隔害虫侵入。
2. 生物防治:释放赤眼蜂等天敌昆虫控制螟虫等害虫数量;喷洒微生物制剂如Bt乳剂对付鳞翅目幼虫。
3. 化学防控:当病虫害发生严重时,在技术人员指导下选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喷雾作业,但要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的规定。
以上就是DB50/T 241-2019标准中关于绿色食品优质中稻生产的几个关键环节解读。遵循这些规范不仅能够提高产量品质,还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