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的技术要求、苗种质量、放流场地选择、放流方法及效果评估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青海湖流域内裸鲤的增殖放流活动及相关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tock Enhancement and Release of naked carp in Qinghai Lak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5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也是维护青海湖“水—鱼—鸟”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物种。《DB63/T 1688-2018 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技术规范》为科学开展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提供了技术指导。以下选取该标准中的几个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放流规格与质量要求
标准规定,青海湖裸鲤放流苗种的规格应达到体长≥5cm且体重≥1g的要求。这一规定基于裸鲤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适应性考虑。体长和体重达到一定标准的裸鲤具有更强的觅食能力和抗逆性,能够更好地适应放流后的复杂环境。此外,标准还强调放流苗种必须健康无病、无畸形,游动活泼,这有助于提高放流成活率,确保增殖放流的效果。
2. 放流时间与地点选择
标准指出,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的最佳时间为每年的4月至6月。这一时间段正值青海湖地区的春季回暖期,水温适宜,浮游生物丰富,为刚放流的裸鲤苗种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有利于其快速适应新环境并开始生长。同时,放流地点应选择在青海湖周边的河口区域或浅水区,这些区域水流平缓,饵料资源丰富,是裸鲤的天然栖息地和繁殖场所。合理选择放流时间和地点,可以有效提升增殖放流的成功率。
3. 放流方式方法
标准明确,放流时应采用滑道式放流装置,避免直接从高处抛投对裸鲤苗种造成机械损伤。滑道式放流装置能够减缓苗种入水时的速度,降低外界环境突变对其造成的压力。此外,放流过程中需保持放流速度均匀,确保每尾苗种都能顺利进入水中。放流前还需对放流水域进行水质检测,确保符合裸鲤生存的基本条件,包括溶解氧含量不低于5mg/L,pH值在7.0-9.0之间等。通过规范放流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苗种活力,提高放流效果。
4. 放流数量与频次控制
标准建议,单次放流的数量不宜超过100万尾,并根据放流区域的承载能力确定具体数量。过度集中放流可能导致局部水域资源竞争加剧,影响放流效果。同时,标准提倡采取多次少量的方式进行放流,以维持水域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合理的放流数量与频次控制,不仅有助于提高裸鲤种群恢复效率,还能减少因放流过量引发的生态问题。
以上是对《DB63/T 1688-2018 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技术规范》中部分关键条文的深入解读。遵循这些技术要求,将有助于科学有效地开展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工作,促进青海湖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