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小麦田杂草化学防除的术语和定义、防除原则、杂草种类及发生特点、化学防除技术、施药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小麦田杂草的化学防除。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hemical Control of Weeds in Wheat Fiel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3212-2018《小麦田杂草化学防除技术规程》是安徽省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小麦田间杂草的化学防治工作。以下将对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标准适用范围
该标准适用于安徽省内小麦种植区的小麦田杂草化学防除。这一规定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区域和作物类型,确保了技术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杂草种类及危害
标准中列出了多种常见小麦田杂草,如看麦娘、播娘蒿等,并描述了这些杂草对小麦生长的危害。例如,看麦娘会与小麦争夺养分和水分,影响小麦的正常发育。通过明确杂草种类及其危害,农民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化学除草剂的选择
标准推荐了几种有效的化学除草剂,如唑啉草酯、氯氟吡氧乙酸等。每种药剂都有其特定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例如,唑啉草酯适用于防除禾本科杂草,而氯氟吡氧乙酸则主要用于阔叶杂草的控制。选择合适的药剂对于提高防除效果至关重要。
施药时间和方法
标准建议在小麦播种后至出苗前或小麦拔节期前后进行施药。具体操作时需根据天气条件调整喷洒时间,避免在高温或大风天气下作业,以减少药害风险并提高药效。
安全间隔期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标准明确规定了不同化学除草剂的安全间隔期。例如,某些药剂要求在收获前至少间隔30天才能使用。这有助于防止残留物超标,保护消费者健康。
环境保护措施
考虑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标准还强调了施药后的废弃物处理问题。要求所有包装材料应集中回收处理,不得随意丢弃;同时提倡采用低量精准施药技术,减少农药用量,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以上是对DB34/T 3212-2018部分关键内容的深入解析。遵循此标准不仅能够有效防控小麦田杂草,还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