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牧草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条件、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牧草的栽培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Forage Cultiv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649-2018《牧草栽培技术规范》是由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旨在指导和规范牧草栽培的技术流程。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条文及其详细解读:
选址与整地
条文: 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进行牧草种植,避免低洼积水区域。
解读: 牧草的生长需要良好的土壤条件,肥沃的土壤能够提供充足的养分,而良好的排水系统可以防止根部腐烂。低洼地区容易积水,导致土壤缺氧,影响牧草的正常生长。
种子处理
条文: 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清选和消毒处理,确保种子纯度和发芽率。
解读: 清选种子可以去除杂质和不饱满的种子,提高播种质量。消毒处理则可以有效预防病虫害的发生,保证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萌发。
播种方式
条文: 根据牧草种类选择合适的播种方式,如条播、撒播或穴播,并控制适当的播种深度和密度。
解读: 不同的牧草品种对播种方式有不同的要求。条播适合大面积种植,撒播适用于小面积且均匀分布的场地,穴播则用于需集中种植的情况。合理的播种深度和密度有助于牧草均匀出苗,促进健康生长。
灌溉管理
条文: 根据气候条件和土壤湿度适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度积水。
解读: 牧草生长过程中需要适量的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适时灌溉不仅能满足植物的水分需求,还能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发展。
施肥管理
条文: 结合牧草生长阶段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注重氮磷钾的平衡配比。
解读: 合理施肥是提高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措施之一。有机肥能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化肥则能快速补充养分,两者结合使用效果更佳。注意氮磷钾的比例,以满足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
病虫害防治
条文: 定期检查牧草田间状况,发现病虫害及时采取物理、生物或化学方法进行防治。
解读: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病虫害管理的基本原则。物理方法如人工捕捉害虫,生物方法利用天敌控制害虫数量,化学方法则是最后手段,需谨慎使用以免污染环境。
以上是对DB34/T 649-2018中部分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希望对从事牧草栽培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