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棉花生产中化肥减施增效的技术要求、操作方法和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棉花种植过程中化肥减施增效的实施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tton Fertilizer Reduction and Efficiency Enhancemen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1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3292-2018《棉花化肥减施增效技术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指导棉花种植过程中合理减少化肥使用量同时提升肥料利用效率。以下选取几个关键条文进行深入解析:
1. 施肥原则:该标准强调“测土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的理念。这意味着在施用化肥前需要对土壤进行检测,根据土壤养分状况科学配比氮、磷、钾肥的比例。这样做可以避免过量施肥导致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
2. 基肥施用:要求基肥以有机肥为主,结合适量化学肥料。具体来说,在播种前每亩地应施入腐熟农家肥2000-30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400-600公斤,并配合施用尿素15-20公斤、磷酸二铵10-15公斤以及硫酸钾5-8公斤作为基础肥料。这样既能满足作物生长初期的需求,又能改善土壤结构。
3. 追肥管理:追肥分为苗期追肥、蕾期追肥和花铃期追肥三个阶段。苗期追肥宜轻不宜重,一般每亩施用尿素5-7公斤即可;蕾期则需增加养分供给,建议每亩追加尿素10-15公斤;而进入花铃期后,为了促进棉铃发育成熟,可适当提高施肥量至尿素15-20公斤/亩。此外还应注意补充微量元素如硼肥等。
4. 灌溉与施肥结合:提倡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即通过滴灌系统将肥料溶解于水中直接输送到植物根系附近。这种方法不仅能够精准控制施肥量还能有效防止水分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
5. 病虫害防治与施肥协调:在实施上述施肥措施的同时也要注意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并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一旦发现病虫害发生应及时采取物理、生物或化学方法进行综合治理而不依赖单一的化学农药处理。
以上内容基于DB34/T 3292-2018标准中的核心要点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帮助广大农户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规程,在保障棉花产量的基础上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