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生活饮用水源水中11种藻毒素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包括样品采集、前处理、仪器条件及数据分析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生活饮用水源水中微囊藻毒素(MC-RR、MC-YR、MC-LR、MC-LA、MC-LF、MC-LW、MC-LY)、 nodularin(NOD)、鹅膏蕈碱(AMAN)、贝毒(GYTX)和鱼腥藻毒素(CYTX)的测定。
Title:Determination of 11 kinds of algal toxins in drinking water sources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6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3300-2018 是安徽省地方标准,规定了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生活饮用水源水中11种藻毒素的方法。以下是对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首先,在试剂和材料部分,标准要求使用高纯度的甲醇、乙腈等有机溶剂,并且需要无水硫酸钠作为脱水剂。这些试剂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要求采购和储存。
其次,在仪器设备方面,标准强调了液相色谱仪和质谱仪的性能指标。例如,液相色谱柱应具备良好的分离效果,能够有效区分目标藻毒素;质谱仪则需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稳定性,确保能准确检测到低浓度的目标物。
再者,在样品采集与处理环节,标准指出应在采样前对容器进行彻底清洗,并在采样后尽快完成预处理工作。样品预处理包括固相萃取或液液萃取步骤,目的是去除样品中的杂质,浓缩目标化合物,提高检测精度。
此外,标准还特别提到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的问题。对于每一种藻毒素,其检出限和定量限都有明确的规定值,这是判断是否含有该物质以及含量多少的重要依据。实验室在实际操作时应当注意控制实验条件,使得测量值接近或低于规定的限值。
最后,在数据处理与报告编写方面,标准给出了详细的计算公式和格式要求。这包括但不限于保留时间校正、峰面积积分、线性回归分析等内容。同时,报告中还应包含样品信息、标准曲线参数、重复性测试结果等必要内容,以便于结果的可追溯性和验证。
总之,DB34/T 3300-2018 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测定生活饮用水源水中藻毒素的技术规范,各环节均需严格遵守以保证最终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