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四季秋海棠工厂化种苗生产的术语和定义、设施与设备要求、基质选择与处理、播种技术、苗期管理、病虫害防治及出圃标准。本文件适用于四季秋海棠工厂化种苗的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Factory Production of New Guinea Impatiens Seedling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3298-2018 四季秋海棠工厂化种苗生产技术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该标准对四季秋海棠工厂化种苗的生产流程和技术要求进行了规范。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品种选择方面,标准明确规定应选用适应性强、抗病性好且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品种。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因为优良的品种是确保后续生长质量和产量的基础。生产者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来挑选合适的品种,同时还要注意种子或种苗的质量检验,确保其健康无病害。
其次,在育苗基质的选择上,标准建议使用疏松透气、保水保肥性能良好的基质。这种基质能够为幼苗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促进根系发育。具体来说,基质的pH值应控制在5.5到6.5之间,EC值不宜过高,以免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能力。此外,基质中的有机质含量也需达到一定标准,以保证足够的营养供给。
关于播种环节,标准强调了播种深度和间距的重要性。通常情况下,播种深度应保持在0.5厘米左右,过深会导致出苗困难,而过浅则可能使种子暴露于表面,增加水分蒸发的风险。播种后要覆盖一层薄土,并适当压实,以利于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提高发芽率。同时,合理的株行距设置有助于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温度管理也是整个生产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标准指出,四季秋海棠的生长适温范围为18℃至25℃。在不同生长阶段,需要调整相应的温度条件。例如,在幼苗期,白天温度可维持在20℃至22℃,夜间则降低至15℃至18℃;进入生长期后,白天温度可以稍微升高至22℃至25℃,但夜间仍需保持较低水平,这样既能促进植株健壮成长,又能避免徒长现象的发生。
另外,光照管理和水分供应同样关键。标准要求在充足的自然光照条件下,还需补充人工光源以延长光照时间,特别是在冬季或者阴雨天气时更为必要。对于水分管理,则提倡采用“见干见湿”的原则,即当表层基质变干后再浇水,避免积水造成烂根。同时要注意定期排水,防止根部缺氧。
最后,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标准提倡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控。包括加强田间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问题;合理轮作倒茬,减少连作障碍带来的风险;以及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进行喷洒作业,尽量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综上所述,《DB34/T 3298-2018 四季秋海棠工厂化种苗生产技术规程》从品种选择、育苗基质准备、播种操作直至后期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给出了详细的指导建议。遵循这些规定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四季秋海棠种苗生产的效率与质量,还能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推动花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