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乌菜杂交制种的产地环境、亲本选择与保存、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乌菜杂交制种的生产过程。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Hybrid Seed Production of Chinese Cabbag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12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1606-2018《乌菜杂交制种技术规程》是由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旨在规范乌菜杂交种子的生产流程,确保种子质量和纯度。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品种选择
标准要求选择适应性强、抗病虫害能力好的优质品种作为亲本材料。在实际操作中,种植者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挑选适合的品种。例如,对于高寒地区,应选择耐低温的品种;而对于湿润多雨的区域,则需选择抗涝性强的品种。
2. 隔离措施
为了保证杂交种子的纯度,标准规定了严格的隔离距离。具体而言,与其他同属植物的隔离距离不得少于500米,并且周围还应设置天然屏障如树林或人工隔离带。此外,在花期期间还需采取物理隔离方法,比如网罩等手段防止外来花粉污染。
3. 田间管理
包括播种时间、密度控制等方面都有明确指导。建议春播时间为每年3月中旬至4月初,秋播则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每亩地推荐播种量约为50克左右,行距保持在30厘米以上以利于通风透光。同时需要注意定期除草施肥,特别是在幼苗期要加强水分供应。
4. 授粉与采种
当植株进入开花结实阶段时,要密切观察其生长状况并及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工作。一般情况下,在晴朗天气下上午9点至下午3点之间完成授粉效果最佳。等到果实成熟后(通常为开花后40天左右),分批次采摘成熟的角果,并将其摊晾干燥后再剥壳取籽。
5. 质量检验
成品种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后续栽培的成功与否。因此,在入库前必须按照GB/T 3543.2等相关国家标准对净度、发芽率、水分含量等指标进行全面检测。只有达到合格标准的产品才能被允许上市销售。
通过以上几点可以看出,《乌菜杂交制种技术规程》从选种到收获每一个环节都做出了详尽的规定,这对于提高乌菜杂交种子的整体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从业者能够严格按照此规程执行,共同促进我国特色蔬菜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