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白斑狗鱼池塘养殖的环境条件、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治、收获与运输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白斑狗鱼在池塘环境中的养殖生产及相关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ond Culture of Northern Pike (Esox luciu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白斑狗鱼池塘养殖技术规范DB22/T 2962-2019对白斑狗鱼的池塘养殖提供了详细的指导。以下是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池塘准备
- 条文要求: 池塘面积应为3至10亩,水深应在1.5至2米之间。池底需平整且无过多淤泥。
- 解读: 这一规定确保了池塘具备良好的水质条件和足够的空间供白斑狗鱼活动。适宜的水深有助于保持稳定的水温,并提供充足的氧气。
2. 放养前处理
- 条文要求: 放养前7至10天,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对池塘进行消毒处理,剂量分别为每亩150公斤生石灰或10公斤漂白粉。
- 解读: 这种消毒方式可以有效清除池塘中的病原体和有害生物,为白斑狗鱼创造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剂量是关键,以避免药物残留影响鱼类健康。
3. 苗种选择与放养
- 条文要求: 苗种规格应一致,体长应在8至10厘米之间,放养密度为每亩3000至5000尾。
- 解读: 规定苗种规格和放养密度是为了保证白斑狗鱼之间的竞争压力适中,促进均匀生长。过密的放养会导致资源争夺加剧,而过稀则会降低养殖效率。
4. 饲料投喂
- 条文要求: 饲料应富含蛋白质,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至5%,分早晚两次投喂。
- 解读: 高蛋白饲料能够满足白斑狗鱼快速生长的需求,分次投喂有助于提高饲料利用率并减少浪费。根据季节变化调整投喂量也很重要,例如冬季可适当减少投喂量。
5. 水质管理
- 条文要求: 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溶解氧、pH值等,保持溶解氧在5毫克/升以上,pH值在7.0至8.5之间。
- 解读: 良好的水质是白斑狗鱼健康成长的基础。定期监测水质并及时采取措施改善水质状况,可以预防疾病发生并提高养殖成功率。
这些条文构成了白斑狗鱼池塘养殖的基本框架,遵循这些规范能够显著提升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