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松毛虫赤眼蜂工厂化生产的术语和定义、生产设施与设备、种蜂管理、规模化繁育技术、质量控制及包装运输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松毛虫赤眼蜂的工厂化生产和应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High-quality Trichogramma - Part 1: Trichogramma dendrolimi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3057.1-2019优质赤眼蜂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 第1部分:松毛虫赤眼蜂》是一项关于松毛虫赤眼蜂工厂化生产的规范性文件。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明确了“松毛虫赤眼蜂”、“寄主”、“工厂化生产”等关键术语。例如,“松毛虫赤眼蜂”被定义为以松毛虫卵为寄主的天敌昆虫,这为后续操作提供了统一的概念基础,确保了行业内沟通的一致性。
生产环境要求
标准指出生产场所应具备良好的通风、光照条件,并且温度控制在适宜范围内(通常为20℃至30℃)。湿度则建议保持在60%-80%之间。这样的环境设置能够最大程度地模拟松毛虫赤眼蜂自然生长的最佳条件,有利于提高其繁殖率和存活率。
种群质量检测
对于种群的质量检测,标准提出了具体的指标体系,包括但不限于个体大小、活力水平以及对目标害虫的捕杀效率等。这些指标直接关系到最终产品的效果,因此需要严格把控。例如,活力测试可以通过观察蜂群活动状态来完成,而捕杀效率则可通过实验室条件下释放一定数量的赤眼蜂后记录其消灭害虫的数量来进行评估。
繁殖与管理
在繁殖环节,标准强调了母蜂的选择至关重要,应当挑选健康强壮、产卵能力强的个体作为种源。同时,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需定期检查巢室内的发育情况,及时清除死卵或弱小幼虫,保证整个群体的健康发展。此外,还特别提到要合理安排喂养时间与方式,确保成虫获得充足营养支持其生殖功能。
质量控制
为了保障产品质量稳定可靠,标准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其中包括建立详细的生产日志,记录每次操作的具体细节如日期、数量、环境参数等;设立专门的质量检验部门负责监督整个流程是否符合规定;并且定期开展内部审核以发现潜在问题并加以改进。
以上是对《DB22/T 3057.1-2019优质赤眼蜂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 第1部分:松毛虫赤眼蜂》中部分内容较为深入的分析。这项标准不仅为松毛虫赤眼蜂的大规模人工培育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