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茎用莴苣褪绿心腐病的综合防控技术,包括病害的症状识别、发生条件、预防措施及综合管理方法。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内茎用莴苣种植过程中褪绿心腐病的防控与管理。
Title:Comprehensive Control Technology Regulations for Chlorosis Heart Rot of Celery Lettuc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5/T 1819-2019《茎用莴苣褪绿心腐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是福建省地方标准,旨在指导茎用莴苣生产过程中有效防控褪绿心腐病。以下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病害识别与诊断
标准指出褪绿心腐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植株叶片褪绿、叶缘焦枯,严重时心叶腐烂。诊断时应结合田间观察和实验室检测,确认病原菌为细菌性病害。这一条文强调了准确诊断的重要性,避免与其他生理性病害混淆。
二、农业防治措施
1. 选择抗病品种:推荐使用经试验验证具有较强抗病性的品种,如‘闽新’等。
2. 合理轮作:建议与非寄主作物轮作至少两年以上,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积累。
3. 健康种苗培育:育苗床应远离发病地块,采用无病基质,控制浇水量防止湿度过高。
三、化学防治方法
1. 种子处理: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小时。
2. 土壤消毒:定植前每亩施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公斤进行土壤处理。
3. 生长期喷药:发病初期开始每隔7-10天喷洒一次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连续2-3次。
四、生态调控技术
1. 改善田间小气候:通过合理密植、及时整枝等方式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原菌繁殖的环境条件。
2. 施肥管理:增施有机肥,适量补充钙镁元素,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五、监测预警机制
建立病害监测网络,定期调查发病情况,当田间病株率达到5%以上时即启动防控预案。同时利用气象数据预测发病高峰期,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六、废弃物处理
病残体及发病较重的植株应及时清除出田间集中销毁,不得随意丢弃,以防病原菌扩散。
以上内容涵盖了该标准的核心要点,对于实际生产中的病害防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严格执行这些措施能够显著降低褪绿心腐病的发生率,保障茎用莴苣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