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双斑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种质的术语和定义、地理分布、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遗传多样性及检验规则。本文件适用于双斑东方鲀种质资源的鉴定、保护与利用。
Title:Quality Standard for Takifugu rubripes Germplasm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5/T 1835-2019《双斑东方鲀种质》是福建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双斑东方鲀的种质资源管理。以下为标准中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1. 品种来源与分类
- 标准明确规定双斑东方鲀应来源于自然水域或人工选育种群。要求亲本群体需具备纯正血统,并且不得混入其他种类的鲀鱼。这一规定确保了种质的纯度和遗传多样性。
2. 生物学特性
- 对双斑东方鲀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进行了描述。例如体长一般在20-30厘米之间,背部呈灰褐色并带有黑色斑点等。这些特征描述有助于养殖者准确识别该品种。
3. 质量要求
- 在质量方面,标准提出了具体指标如体重变异系数不超过10%,成活率不低于85%等。同时强调个体间差异不能过大,以保证群体整体健康状况良好。
4. 繁殖技术
- 针对繁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做出了指导,包括亲鱼选择标准(年龄通常为2-3龄)、产卵条件控制等。此外还提到孵化期间水温应保持在20℃左右,pH值维持在7.5-8.5范围内。
5. 检验方法
- 提供了详细的检测手段来评估种质是否符合要求。比如通过测量体长、体重来判断生长情况;利用显微镜观察鳞片结构来确认身份等。
6. 标识与档案建立
- 要求每个批次都要做好记录工作,包括来源地、数量、日期等内容,并妥善保存相关资料至少三年以上以便追溯查询。
7. 运输与贮存
- 在长途运输过程中需要注意温度变化对鱼苗的影响,建议使用充氧袋包装且每袋装载量不得超过三分之一容积;短期存放时则可采用低温冷藏方式延长存活时间。
以上就是DB35/T 1835-2019中几个重要部分的解析,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