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规模化奶牛场生物安全管理的技术要求,包括选址与布局、设施设备、人员管理、动物引进与隔离、消毒措施、疾病防控、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河南省内规模化奶牛场的生物安全管理和防疫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Biosafety Management of Large-scale Dairy Farm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1/T 1518-2017《规模化奶牛场生物安全技术规范》是河南省针对奶牛养殖行业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预防和控制奶牛疾病的发生,保障奶产品质量安全。以下将对标准中的关键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场址选择与布局
根据标准要求,奶牛场应远离居民区、工业区及主要交通干道至少500米以上,并且需要避开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敏感区域。场区内功能分区明确,包括生活管理区、生产区、粪污处理区和隔离区四个部分,各区域之间保持适当距离并设置物理隔离设施,以防止交叉污染。
引种与检疫
引进奶牛时必须从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购入,并附有动物健康证明。新进奶牛需经过为期30天的隔离观察,在此期间由专业兽医进行健康检查,确认无传染病后方可混群饲养。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中强调了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包括定期消毒、疫苗接种计划以及废弃物处理流程。规定每季度应对全场进行全面清洁消毒一次,每月对圈舍内部环境进行一次彻底清洗;所有进出车辆必须经过严格消毒程序;每年春季和秋季分别开展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等常见疾病的强制免疫工作;产生的废弃物如粪便、尿液等需集中收集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疾病监测与应急响应
建立完善的疾病监测体系,要求每月采集一定比例样本送检实验室检测常见病原微生物含量变化趋势。一旦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业人员诊断治疗直至排除风险。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具体措施,《规模化奶牛场生物安全技术规范》为河南省内规模化奶牛场提供了全面系统的生物安全保障框架,有助于提高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奶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