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马铃薯黑痣病抗性室内鉴定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结果判定和档案管理。本文件适用于马铃薯品种(材料)对黑痣病抗性的室内鉴定与评价。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ndoor Identification of Potato Black Scurf Resistanc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2/T 4031-2019 马铃薯黑痣病抗性室内鉴定技术规程》是一项地方标准,为马铃薯黑痣病抗性的室内鉴定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以下从标准中挑选出关键内容进行深入解读。
首先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标准明确指出黑痣病是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丝核菌属立枯丝核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病原菌主要侵染块茎,形成大小不等的黑色或褐色斑点,严重时导致块茎腐烂甚至植株死亡。这一定义有助于研究人员准确理解黑痣病的病原特性及其危害。
在试验材料选择上,标准要求选用健康无病的马铃薯种薯作为试验材料,并确保其新鲜饱满。同时规定了试验环境条件,包括温度保持在20±2℃,相对湿度控制在85%-90%之间,光照周期为12小时光/12小时暗。这些条件能够模拟田间发病环境,保证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关于接种方法,标准推荐采用菌丝块接种法。具体操作是将培养好的病原菌菌丝块置于马铃薯块茎表面,然后用无菌纱布轻轻包扎固定。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控制接种量,提高试验重复性和准确性。
在观察记录方面,标准规定每7天检查一次发病情况,记录病斑数量、大小及分布状况。特别强调要详细描述病斑的颜色、形状以及是否伴随其他症状。此外还要求对每个处理设置至少3次重复,并做好原始数据的保存工作。
最后在结果评价环节,标准提出了综合评分法来评估马铃薯品种的抗病性。根据病斑面积占块茎表面积的比例分为高抗、抗病、中感、感病四个等级。这种量化评价方式便于比较不同品种之间的抗病性能差异。
总之,《DB62/T 4031-2019》通过系统化的试验设计和技术流程,为马铃薯黑痣病抗性的室内鉴定提供了标准化的操作指南,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