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山地旅游中旅游步道的等级划分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及具体评定方法。本文件适用于贵州省范围内山地旅游步道的规划、建设、管理及评定。
Title:Mountain Tourism - Part 4: Classification of Tourist Trail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03.08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2/T 1401.4-2019《山地旅游 第4部分:旅游步道等级划分》是贵州省地方标准,为山地旅游中的旅游步道提供了系统的等级划分依据。以下是对该标准中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旅游步道”的概念,即供游客徒步游览山地景观、体验自然环境及文化特色的专用路径。这一定义强调了旅游步道的功能性与特色性,为后续的等级划分奠定了基础。
等级划分原则
旅游步道的等级划分基于安全性、可达性、舒适性和生态性四个核心原则。安全性要求步道设计需确保游客人身安全;可达性关注步道是否便于游客到达;舒适性涉及步道设施和服务质量;生态性则强调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小化。这些原则贯穿整个标准,指导各级别步道的设计与管理。
等级划分标准
根据上述原则,旅游步道被划分为五个等级(I至V级),每个等级对应不同的功能定位和技术要求。
# I级旅游步道
主要服务于短时间、低强度的休闲活动,如散步或简单观景。其技术要求包括宽度不小于1.2米,坡度不大于15%,需设置明显标识,并配备基本的休息设施。这类步道适合家庭出游或初次接触山地旅游的人群。
# II级旅游步道
适用于半日游或一日游,支持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宽度要求不低于1.5米,坡度控制在20%以内,需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和导览系统。此类步道适合有一定户外经验的游客,能够提供较为丰富的自然体验。
# III级旅游步道
专为一日或多日长途徒步设计,具备较高的挑战性和探索价值。宽度应达到1.8米以上,坡度可提升至30%,必须配备专业的救援设备和详细的路线图。III级步道面向经验丰富且体能良好的徒步爱好者,能够满足深入探索的需求。
# IV级旅游步道
针对专业登山者及极限运动爱好者,具有极高的难度和风险。宽度至少为2米,坡度允许超过30%,需要专业的向导服务以及全面的风险评估机制。IV级步道旨在满足高水平户外活动者的特殊需求,同时严格限制非专业人士进入。
# V级旅游步道
作为极限挑战型步道,仅供具备极高专业技能和丰富经验的探险家使用。宽度不得低于2.5米,坡度可以达到45%,仅限特定条件下开放,并需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V级步道代表了山地旅游中的最高级别,象征着极致的冒险精神。
运营与维护
标准还规定了各等级旅游步道日常运营和定期维护的具体要求。例如,所有级别的步道都必须保持清洁整洁,定期检查安全设施的有效性,并及时修复损坏部分。此外,还特别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人为活动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山地旅游 第4部分:旅游步道等级划分》不仅规范了贵州地区旅游步道建设的标准流程,也为全国范围内类似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