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菲律宾蛤仔浅海底播增殖的技术要求,包括海域选择、苗种投放、管理措施及收获等环节。本文件适用于辽宁省范围内菲律宾蛤仔的浅海底播增殖生产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tock Enhancement of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in Shallow Sea by Bottom Seed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1/T 3135-2019菲律宾蛤仔浅海底播增殖技术规范》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指导菲律宾蛤仔的浅海底播增殖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环境选择
- 标准要求底播区域应选择在潮间带至水深不超过10米的海域。这一规定主要是基于菲律宾蛤仔的生活习性,确保其能够获得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生长温度。
2. 苗种质量
- 苗种规格需达到每千克不少于800粒,且壳长不低于1.5厘米。这是为了保证放流后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同时也有利于后续的捕捞作业。
3. 放流密度
- 建议的放流密度为每平方米100至150粒。这样的密度既能充分利用底播区域资源,又能避免因密度过高导致的竞争压力,影响个体发育。
4. 日常管理
- 在底播期间,需定期检查水质状况,包括溶解氧、盐度等指标,并保持适当的水流交换。此外,还需防止人为破坏及病害发生,必要时采取药物预防措施。
5. 收获时机
- 推荐收获时间为投放后18至24个月,此时蛤仔体重大约在20克左右,符合市场需求。过早或过晚收获都会影响经济效益。
6. 环境保护
- 强调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必须遵守环保原则,不得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例如,在施工前应对周边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评估,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方案。
以上内容涵盖了从前期准备到后期维护等多个环节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菲律宾蛤仔底播增殖的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严格执行这些规范,可以有效促进当地渔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保护了宝贵的海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