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覆膜马铃薯复种红小豆的生产栽培技术,包括选地整地、品种选择、播种管理、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辽宁省范围内覆膜马铃薯与红小豆复种的生产栽培。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Film-covered Potatoes and Mung Beans in Double Cropp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1/T 3139-2019《覆膜马铃薯复种红小豆生产栽培技术规程》是一项辽宁省地方标准,为覆膜马铃薯与红小豆轮作复种的高效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将对标准中的关键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关于播种前准备部分,标准明确要求土壤应提前整地施肥。具体而言,翻耕深度应在25至30厘米之间,并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作为基肥,每公顷用量不少于30吨。同时,要根据土壤类型和肥力状况调整化肥施用量,氮磷钾比例建议为1:0.5:1。这样的措施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为后续作物生长奠定良好基础。
其次,在覆膜种植环节,标准强调了覆膜时间和方式的重要性。推荐在春季气温稳定回升至10℃以上时开始覆膜,通常为4月中下旬。覆膜时需确保薄膜紧贴地面,四周压实牢固,以减少水分蒸发并保持地温稳定。此外,还应注意选择厚度适宜且质量可靠的农用地膜,以保证覆盖效果。
对于马铃薯播种的具体操作,标准指出株距应控制在25至30厘米范围内,行距则为60至70厘米。每穴播种量约为50克左右,播种深度以8至10厘米为宜。播种后立即覆土并镇压,确保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这一系列操作旨在优化植株分布,促进根系发育,从而提高产量。
接着是田间管理方面的要求。标准建议在苗期及时查苗补苗,发现缺苗断垄现象应及时补种。同时要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定期巡查田间情况,一旦发现问题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另外,在生长中期还需进行适量追肥,重点补充钾肥,促进块茎膨大。灌溉方面则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避免积水导致烂根。
最后,关于红小豆的复种安排,标准提出在马铃薯收获后立即进行整地,清理残茬并施入适量速效肥料。红小豆播种时间一般安排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此时气温适中,有利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播种密度参照马铃薯种植模式,但需适当增加株数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整个生育期内仍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适时灌溉排水,并做好后期采收准备工作。
综上所述,《覆膜马铃薯复种红小豆生产栽培技术规程》从播种前准备到田间管理再到最终收获,涵盖了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这些规定不仅体现了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特点,也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南,有助于实现覆膜马铃薯与红小豆轮作复种模式下的高产高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