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田福寿螺的防治原则、调查方法、防治措施及效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稻田福寿螺的防治工作。
Title:Rice Field Pomacea Canaliculata Control Technical Regul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1013-2018《稻田福寿螺防治技术规程》是江西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稻田中福寿螺的防治工作。以下选取了该标准中的几个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防治原则:标准强调“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这意味着在稻田管理过程中,应首先采取措施防止福寿螺的侵入和繁殖,如定期清理稻田周边环境,减少其滋生地。一旦发现福寿螺,需结合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2. 监测与预警:要求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田间调查,特别是在春季和夏季,这是福寿螺高发期。通过设置诱捕器或人工巡查等方式及时发现福寿螺的存在,并根据种群密度采取相应措施。当每平方米稻田内成螺数量超过5只时,即视为达到防治阈值。
3. 物理防控措施:
- 使用围埂阻挡福寿螺进入稻田,确保埂宽不低于30厘米,高度不少于20厘米。
- 在插秧前对稻田进行全面翻耕,破坏福寿螺的栖息环境。
- 设置人工诱捕设施,如用新鲜蔬菜作为诱饵制作诱捕装置,定期收集并销毁捕捉到的福寿螺。
4. 化学药剂使用:推荐使用茶籽饼等植物源农药进行防治。具体操作为将茶籽饼粉碎后均匀撒施于稻田水面,每亩用量约为15公斤。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任何化学药剂之前都必须经过试验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严格遵守施药间隔期的规定。
5. 生态调控:鼓励种植水生植物如香蒲、慈姑等形成生物屏障,同时保护青蛙、乌龟等天敌,利用自然力量控制福寿螺的数量增长。
以上内容涵盖了标准中关于稻田福寿螺防治的关键环节和技术要点,对于保障水稻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