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无公害鸡腿菇栽培的产地环境、栽培设施、菌种制备、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无公害鸡腿菇的栽培生产。
Title:Non-environmental 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hicken Leg Mushroom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718-2017《无公害鸡腿菇栽培技术规程》是由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旨在规范无公害鸡腿菇的栽培过程,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环境条件
标准要求栽培场地应选择在远离工业污染源、交通便利且地势平坦的地方。土壤要求pH值为6.5~7.5之间,并且要经过消毒处理以防止病虫害的发生。此外,水源需清洁无污染,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
2. 菌种选择与培养基配制
- 菌种必须来自正规机构生产的优质品种,具有良好的抗逆性和适应性。
- 培养基配方通常包括棉籽壳、玉米芯、稻草等农业废弃物作为主要原料,辅以适量的石灰和石膏粉调节酸碱度及矿物质含量。所有材料均需新鲜无霉变。
3. 接种与发菌管理
接种工作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操作人员需穿戴整洁的工作服并做好个人卫生防护措施。接种完成后,将菌袋放置于温度控制在20℃~25℃、相对湿度保持在85%左右的环境中培养,期间定期检查是否有杂菌感染现象出现。
4. 出菇管理
当菌丝长满整个菌袋后即可进入出菇阶段。此时需要降低室内温度至15℃~18℃之间,并适当增加空气湿度至90%以上。每天早晚各通风一次,每次约半小时,保证充足的氧气供应同时避免湿度过高导致烂菇现象发生。
5. 采收与包装
鸡腿菇的最佳采收期是当伞盖完全展开但尚未平展时。采摘时用手轻轻扭动即可拔下,切勿损伤周围的小菇蕾。采收后的鲜菇应及时放入冷藏库中储存,待加工或销售前再进行分级挑选和包装处理。
通过遵循上述标准中的各项规定,可以有效提高鸡腿菇的质量水平,满足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同时也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