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舞毒蛾的防治技术要求,包括监测与预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天津市范围内舞毒蛾的防治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Lymantria dispar Control
中国标准分类号:B4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舞毒蛾防治技术规程》DB15/T 1563-2018是内蒙古自治区针对舞毒蛾防治工作制定的地方标准。以下选取了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1. 舞毒蛾:指隶属于鳞翅目毒蛾科的一种昆虫,其幼虫以多种林木叶片为食,严重时可导致树木死亡。
2. 防治适期:指根据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确定的最佳防治时间。
解读:这部分明确了舞毒蛾的基本概念及防治的关键时间节点,为后续的具体操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监测与预警
3. 监测方法:采用性诱剂诱捕器、黑光灯诱捕法等手段定期监测舞毒蛾种群动态。
4. 预警指标:当连续三天的日均诱捕量超过5只/诱捕器时,应启动预警程序。
解读:通过科学有效的监测方法及时掌握舞毒蛾的发生情况,设置合理的预警阈值有助于提前采取防控措施,避免灾害扩大。
三、物理机械防治
5. 人工摘除卵块:在春季舞毒蛾产卵期,组织人员对发现的卵块进行人工摘除。
6. 树干涂胶:在树干基部涂抹一层宽约10厘米的粘虫胶带,阻止幼虫上树取食。
解读:物理机械防治方法简单易行且效果显著,特别是在小范围或零星发生区域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四、化学药剂防治
7. 药剂选择:推荐使用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制剂。
8. 施药时机:应在3龄前幼虫期施药,此时幼虫抗药性弱且食量大。
解读:合理选用环保型农药,并把握最佳用药时期,既能有效控制害虫又能减少环境污染。
五、生物防治
9. 天敌保护:加强自然天敌如寄生蜂、蜘蛛等的保护力度。
10. 引入天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引入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
解读: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的天敌资源进行生物调控,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防控策略。
以上内容概括了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性的规定和技术要点,对于指导实际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各相关部门和个人能够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共同做好舞毒蛾的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