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农业生产现场物联网建设的基本要求、系统架构、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及安全要求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指导江西省内农业生产现场物联网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ternet of Things Construction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it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7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1061-2018《农业生产现场物联网建设技术规范》是江西省地方标准,旨在指导农业生产现场物联网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和维护。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几个核心术语:
- 农业生产现场物联网:通过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采集农业环境信息,并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数据传输与处理,从而支持农业生产决策的信息系统。
- 节点设备:指安装在现场用于监测或控制特定参数(如温度、湿度)的硬件装置。
这些定义为后续内容奠定了基础,确保各方对相关概念有一致理解。
系统架构要求
系统应采用分层架构,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及应用层。其中:
- 感知层负责数据采集,需保证采集精度不低于95%,并且所有传感器必须经过校准才能投入使用;
- 网络层应支持多种通信方式(如ZigBee、LoRa),并具备良好的扩展性;
- 应用层则提供数据分析与展示功能,要求界面友好且操作简便。
此外,还强调了安全性问题,建议使用加密算法保护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信息安全。
设备选型原则
对于选择节点设备时,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 适应性:设备应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农业环境;
- 可靠性:长时间运行无故障;
- 经济性:性价比高,在预算范围内满足需求;
- 兼容性:易于与其他系统集成。
特别指出的是,无线通信模块的选择应当优先考虑功耗低、覆盖范围广的产品型号。
数据管理
数据存储周期至少为一年,期间任何时间都可以查询历史记录。同时规定了数据格式统一化处理的方法,以便于跨平台共享。另外,为了防止数据丢失,推荐建立冗余备份机制。
安装调试指南
在实际部署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根据地形特点合理布置传感器位置;
2. 确保电源供应稳定可靠;
3. 调试阶段要逐一检查每个设备的功能是否正常;
4. 完成初步设置后还需进行为期一周左右的试运行测试。
综上所述,《农业生产现场物联网建设技术规范》不仅提供了详细的理论指导,还结合实践经验给出了实用的操作建议,有助于推动农业信息化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