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池塘种青养鱼的术语和定义、池塘条件、种草技术、鱼类放养、饲养管理、水质调控、鱼病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内池塘种青养鱼的生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ond Grass Planting and Fish Cultur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5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2/T 1433-2018《池塘种青养鱼技术规范》是湖北省地方标准,旨在通过在池塘中种植水生植物并结合鱼类养殖来提高水产养殖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池塘准备与管理
- 标准要求池塘应具备良好的水源条件,确保水质清新无污染。在放养前,池塘需经过彻底清淤、消毒处理,并施加基肥以培育浮游生物作为鱼类的天然饵料。
- 具体操作上,建议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对池塘进行全面消毒,剂量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同时,在施肥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氮磷比,避免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2. 种青技术
- 种植水草如黑麦草、苏丹草等作为鱼类的食物来源之一。这些植物不仅能为鱼类提供优质的饲料,还能改善水质环境。
- 对于种植密度,标准指出每亩水面可种植约500公斤左右的青饲料作物。种植时应注意合理布局,保持适当的间距以便于管理和采收。
3. 鱼类品种选择及放养密度
- 推荐选用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且耐低氧的优良品种进行混养。例如鲢鱼、鳙鱼、草鱼等常见经济鱼类均可作为主养对象。
- 放养密度需根据池塘面积、水体深度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情况下,每亩水面可放养规格一致的小规格鱼苗约2000尾左右,并搭配一定比例的滤食性鱼类如鲢鱼等以维持生态平衡。
4. 日常管理措施
- 定期监测水质变化情况,包括溶解氧含量、pH值以及氨氮浓度等指标。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调整。
- 加强巡塘工作,观察鱼类活动状况,及时清除病死个体以防疾病传播。此外,还需定期检查网具是否完好,防止逃逸事故发生。
5. 收获与销售
- 当达到预定规格后即可适时捕捞上市。通常情况下,成鱼的收获时间为当年秋季至次年初春期间。
- 在销售环节中要注重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确保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可以通过建立追溯体系等方式增强消费者信心。
以上内容涵盖了DB42/T 1433-2018《池塘种青养鱼技术规范》中的关键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