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鲵人工繁殖的术语和定义、繁殖设施要求、亲鲵选择与培育、人工授精技术、孵化管理及苗种培育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的人工繁殖生产及相关技术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rtificial Propagation of Andrias davidianu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大鲵人工繁殖技术规程(DB41/T 1689-2018)是河南省针对大鲵人工养殖制定的技术规范。以下为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关于亲鲵的选择,标准指出应选择5龄以上、体长超过50厘米、体重在1千克以上的健康个体作为亲鲵。这些条件确保了亲鲵具备良好的繁殖能力,并且身体状况能够承受繁育过程中的各种压力。
在亲鲵培育方面,标准要求池塘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水深保持在1.5米至2米之间。同时需配备遮阴设施以模拟自然环境,保持水质清新,溶解氧含量不低于5毫克/升。这样的环境设置有助于提高亲鲵的生活质量和繁殖成功率。
对于繁殖池的设计,标准建议每组亲鲵对应一个繁殖池,面积控制在20平方米左右,水深维持在1米左右。繁殖池内应设有产卵附着物,如竹筒或陶罐等,便于亲鲵产卵并保护受精卵。
此外,标准还强调了饲料管理的重要性。亲鲵的日粮应包括鲜活的小鱼小虾等高蛋白饵料,投喂量根据亲鲵体重调整,一般为体重的5%-10%。同时要定期清理残余饵料,防止水质恶化影响亲鲵健康。
关于孵化管理,标准提出孵化用水需经过过滤处理,保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孵化期间要密切关注胚胎发育情况,及时移除异常卵粒,避免病原传播。
最后,标准对日常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每日巡查两次,观察亲鲵活动状态及水质变化;每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包括测量水质参数、记录生长数据等,确保整个繁殖过程处于可控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