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实验用长爪沙鼠繁育和遗传监测的技术要求、方法及管理规范。本文件适用于实验用长爪沙鼠的繁育、保种、质量控制及其相关研究活动。
Title:Experimental Animals - Breeding and Genetic Monitoring - Part 5: Experimental Mongolian Gerbil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4
国际标准分类号:11.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461.5-2018《实验动物 繁育与遗传监测 第5部分:实验用长爪沙鼠》是一项专门针对实验用长爪沙鼠繁育和遗传监测的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环境条件
5.1 温度与湿度
实验用长爪沙鼠的环境温度应控制在20℃至26℃之间,相对湿度保持在40%到70%范围内。这一规定旨在模拟其自然栖息地的气候条件,确保动物健康并减少应激反应。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其生理机能,而湿度不足可能导致皮肤干燥,湿度过高则可能引发皮肤病。
饲养管理
5.3 饲料与饮水
标准要求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并保证清洁的饮用水。饲料需符合NY/T 33 的规定,这表明饲料必须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确保无污染且富含必要的营养成分。同时,饮水系统的设计要防止二次污染,定期清洗消毒以保障水质安全。
遗传监测
5.4 基因组稳定性评估
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需要对实验用长爪沙鼠进行基因组稳定性评估。具体方法包括但不限于PCR扩增、DNA指纹图谱分析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这些手段可以及时发现种群中的遗传变异情况,从而采取相应措施维持种群纯度。
卫生防疫
5.5 消毒与隔离制度
建立完善的消毒程序对于预防疾病传播至关重要。所有进入饲养区的人员、物品均需经过严格消毒处理。此外,在引入新个体时应实施为期至少两周的隔离观察期,确认无传染性疾病后再正式纳入群体管理。
以上只是DB11/T 1461.5-2018部分内容的重点解读。遵循此标准不仅有助于提高实验数据准确性,还能有效保护实验动物福利,促进科学研究健康发展。